夏日的风带来凉爽的慰藉,炽热的心飞向无穷的远方。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三下乡”旬阳线上支教实践活动过程中,我有幸成为新采组的一员,与其他团队成员们一起,在与彼此的扶持和交流中收获了友;;在与旬阳孩子们的互助和守望中收获了感动。
支教,对我来说是一个神圣的词语。通过媒体,我看到过许多人选择走向大山,走向荒原:有的人刚刚大学毕业,有的人从教多年,也有人像现在的我和队友们一样,在假期选择投身于边远地区,为祖国的教育扶贫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挑战才是进步的契机。在本次线上实践活动中,一个最明显的感触即是对于“互联网”的更深刻的理解。受疫情影响,本次实践活动以线上形式进行。当“脚踏实地”的会面变得触及“云端”,面对新形式,我有些紧张。作为新采组的一员,同网络的接触自然更为频繁。但是,日复一日的不断操作,使我对办公软件的掌握日渐熟练,对各大媒体平台也逐渐不那么陌生。对于线上新形式的陌生感也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慢慢找回的自信,以及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慨叹。其实,“线上”的形式不仅仅是疫情下的特殊产物,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深度接触互联网,才能更好地理解时代特征,更好地适应世界、把握未来。
本次旬阳之行,使我感动的还有彼此陪伴的团队成员们。在偶然的机遇下,我有幸加入了这一队伍。是团队中学姐、学长们的悉心指导,团队成员们的互帮互助使我从对项目的陌生逐渐“找到了感觉”,也在实践中对新闻采编等工作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邂逅相遇,与子偕臧”,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过程,但是在爱的包围下,这种过程可以进展得更快,也更加美好。
在新采组工作的过程中,我与支教组的成员和孩子们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接触。通过接触,我发现了比起教学更为珍贵的东西。一堂数学课上,老师和孩子们的互动十分热烈。由于条件限制,我甚至连孩子们的面容都看不见,仅能听到声音。即便如此,我还是被他们的热情深深地打动了——那是仅属于孩子们的好奇和天真。我曾经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是全程保持纪律良好,还是能使学生熟练掌握书本内容?现在我终于发现,在保护孩子们好奇心的同时,激发其学习兴趣,要比前者更难得,也更珍贵。一节节课程,已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主动求知”的种子,这对身处边远地区的他们来说,往往更加重要。俗话说“教学相长”,孩子们不仅拥有学生的身份,有时,他们也能教会我们深刻的道理。如果以后有机会参与支教活动,我一定要首先耐心地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再悉心地保护他们天真的童心。
此次实践活动中,我对广大的支教老师,以及奋斗在教育扶贫第一线的广大人士们有了更深刻的共情。在线上进行工作、教学的我们尚且感觉到疲惫,时常也有力不从心,何况那些扎根深山荒原,忍受艰苦的教育工作者们呢?他们胸怀的大爱与所做的贡献,是任何事物都难以衡量的。“奉献”二字是崇高的,也是无价的;一声甘愿背后,是长久的无怨无悔。身为一名志愿者,我和我的队友们也是如此。在此,我要向所有支教群体表达由衷的感谢与敬佩。
志愿者的旅程,不久就要结束了。但我希望“志愿者”的精神,不会在我身上消失。在此次志愿活动中,我收获了许多知识,提升了各方面的技能,但是更重要的,是渐渐培养出了一颗乐于“爱人”的心。从前的我,常常是“被爱”的角色:身处父母、家庭、学校的荫蔽下,宛如温室的花朵。这一次,我终于有机会,化身为“祖国的园丁”,身为新采组成员,虽然难以亲自浇灌花朵,但是仍可以在不远处记录下它们真实的美,呼吁更多人欣赏与关注。其实,我们更像一个“引路牌”,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园丁”循此径而去,悉心浇灌祖国的花朵。也希望教育扶贫事业有在未来更好的发展,我们一直在路上。(通讯员 潘嘉月)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教育信息网 snedunews.cn)”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德扑圈下载链接的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553916702@qq.com】
必看
原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