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 德扑圈下载链接 | 德扑圈下载链接 | |

大美清涧欢迎您-德扑圈下载链接

  大美清涧欢迎您

  文/党虎虎

  清涧县的自然风貌(一)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大风从坡上刮过。

  ……

  还有身边这条黄河!

  ………

  一首流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黄土高坡》,唱出了往昔黄土高原风起尘扬的故事。对于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前的陕北人来说,我们再清楚不过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那些看似远去的生活场景仍然历历在目、动人心魄,仿佛就在眼前。

  “信天游”属于所有在黄土高坡生活过的人们。无论到哪里,每当耳畔响起扣人心弦、荡气回肠的“信天游”,总是让人久久不能平静,难以释怀。因为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黄土高坡,成长在黄河边上,那猛烈的西北风和冬暖夏凉的窑洞是我们最熟悉的情景;那此起彼伏的黄土山峁浸透了家乡人民奋斗的汗水;那厚重的黄土地洒满了革命先烈的热血;那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以千军万马之势滚滚向前,永不停息。家乡的一切记忆犹新,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家乡的发展和亲人们的生活怎能不牵动高原儿女的心弦!怎能不使人眷顾!

  广袤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是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有着辉煌历史的陕北是个充满神奇的地方,培养了无数的英雄儿女;不屈不挠的陕北人民创造了不朽的传奇,滋养着传统的善良,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吸引着新世纪的目光。

  陕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片土地恢宏旷达的气势,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在这里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奋发有为的陕北人民凝聚着东方民族的铮铮骨气。

  据说,辽阔的黄土高原形成近800万年。纵使八百万年光阴逝去,黄土地都一直以她自己独有方式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留下了历久弥新的印记,不畏艰辛的炎黄子孙一路从黄土高原走来,最终让全世界认识了她那博大的胸怀和深沉的爱恋。

  无论是远古传说,还是文献记载以及考古发现,均证明跨我国7个省区的黄土高原孕育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的舞台。从我们熟知的蓝田人、丁村人等旧石器遗存到齐家、仰韶、半坡、龙山等新石器遗址,再到近年来考古发掘的石峁、陶寺等史前文明遗迹,连续不断地出现在黄土高原。当文明大幕在黄土高原拉开之后,从世代相传的上古“三皇五帝”发展至周、秦、汉、唐,中华文明逐渐走向了历史的高潮,历史上许多重要变革和创新大都是在黄土高原上完成。因此,黄土高原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及其绵延不绝提供了厚实的“土壤”。唐宋后,中华文明的重心逐渐南移,黄土高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退出了历史舞台的中心,那辉煌的岁月或隐藏于地下,或残存地上。不过,谁也不能忽视黄土高原在中国人民心中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她书写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卷,铭刻着华夏的长度;她蕴藏了无数的文物古迹,诉说着祖国的文明厚度。当前,黄土高原正以崭新的面貌重新进入了世人的视野,续写着她曾经带给我们的辉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正因为流经了黄土高原才变得浑黄一体,才铸就了炎黄子孙不朽的传奇及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伟大的黄河哺育了坚贞不屈的中华儿女,黄河流域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而且还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就布满了先民的足迹;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黄河流域长期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国家。我们为生活在黄土高原而自豪,为成长在黄河边上而歌唱。

  在中国,黄色自古以来就为皇家专用,它象征着尊贵、高雅和吉祥。因此,黄皮肤让我们骄傲,使我们自豪。

  黄土、黄河、黄皮肤,日月的光辉释放了无数的精彩,岁月的长河迎来了崭新的时光,美好的中华大地犹如浩瀚宇宙里璀璨的星际,全新的希望正在无限蔓延……

  在祖国大西北的黄土高坡上,有一个溪涧众多的小县——清涧县。这里以鬼方都城为代表的商城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史前文明遗存众多。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黄河母亲见证了中华民族交融发展的历程;烽火连年的刀光剑影锤炼出了无数的英雄豪杰;艰辛的岁月磨炼了家乡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困难的日子铸就了众多的不朽的灵魂。

  是啊!我们清涧县无论在革命期间,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向来不缺少激情燃烧的岁月。就像自小家境贫寒的路遥先生,他从小志向高远,不畏艰辛,努力拼搏,永不服输;即使在他“跳出”农门参加正式工作以后,即便是成名后,他还是夜以继日地努力奋斗、勇攀高峰,他的“早晨从中午开始”,直至倒在“干渴”的路上……他才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自己钟爱一生的黄土地。路遥不无遗憾的静静地走了,泪水模糊了他热爱的和同样热爱他的世界。但先生勇于面对一切苦难,与逆境抗争、永不服输的精神永存!

  路遥先生的“视线”始终是清晰的,他坚持在纯净的天空为“平凡的世界”涂上一抹亮丽的永不褪色的彩虹,他无疑是清涧人民的骄傲,他无疑会长久的。

  清涧,顾名思义就是清澈的山溪,只有经受过干涸的人才能领悟涧溪的美好!美丽的“清涧”,就是我们清涧县名称的来源。

  清涧县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峡谷幽长;除了屈指可数的黄河及其支流无定河与清涧河外,地表径流稀少,最难忘的就是那一条条明净的小溪!甘甜的溪水尽力滋润着干旱的黄土地,极力抚育着这一方世代干渴的生灵,恬美的小溪是我们多彩的乐园,漫长的岁月留下了无数探索的足迹。

  幽静的山间,泉水叮咚,小溪潺潺,绿草如茵,别有一番天地在人间。长长的小溪像“东拉河”一样见证了“平凡的世界”;弯弯的溪流犹如“高加林”那曲折的“人生”;幽远的山谷尽显我们“路遥”情深。

  我的家乡就在陕西省清涧县,这里位于陕北的中部,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海拔800—1200米,全县地貌整体呈错落的馒头状,山高坡陡,多凸形坡,地表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土壤侵蚀最强烈的地区之一。

  清涧县除了小面积的沿河川台地和残塬地外,绝大部分是峁梁沟壑。整体地势西北偏高,东南较低。东临黄河,为峡谷丘陵;中部是主体,地处无定河下游流域,以山地丘陵为主;西部黄土层较厚,相对切割较浅,多峁梁。清涧县的地表黄土层松软,流水和重力侵蚀严重,沟谷的中、下段多切入基岩,沟底常有一级冲积台地和洪积台地。

  清涧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北风强劲,夏季干旱少雨,冬季寒冷干燥,雨水多集中在秋季。正因为上述的特殊的地理气候,清涧县常常“十年九旱”或“暴雨成灾”。长年累月的风雨侵蚀使得家乡山大沟深,道路崎岖,尘土飞扬。看似厚重的黄土地,其实土壤肥力很差,又因为缺水少雨、靠天吃饭,清涧县一直比较落后,世代生活于此地的人们大部分比较贫困。但淳朴的乡亲们从不嫌弃自己贫瘠的家乡,也从未丧失生活的信心,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不停地在黄土地上刨挖着自己多年的梦想——幸福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二十多年来,国家一直在黄土高坡实行退耕还林政策,禁牧禁垦,限制耕作。乡亲们紧跟着时代的步伐,纷纷离开家乡进城务工、定居,清涧县像全国一样——沐浴在改革的春风里,正在快速发展。无论时光怎样变迁,老区人民一贯豁达大度、乐天知命,要不然哪还会流传下来这么多爱恨快意、情深意切、粗犷豪迈的“信天游”!

  长时没有回老家,自然就会想起年迈的母亲。蓦然回首同样有着养育之恩的家乡,自己却从来没有过问,方觉得原来的“爱情”有多么的狭窄!要说什么最能打动人心,我想无疑是家乡和母亲!怎能记着母亲而忽视了家乡呢?

  清涧县属于古老的陕北,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民族大融合的神奇之地。历史上的陕北人长期半农半牧,民风既淳朴又彪悍,既有中原人儒雅的传统文化思想,又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自然随性。正因如此,作家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走向陕北,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是的,我们是炎黄子孙,历尽沧桑的陕北人民继承了中华先祖的大无畏精神,坚强自信,不畏艰辛,不惧将来……家乡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看似“直截了当”的乡亲们,其实淳朴的就像“信天游”一样自然而清爽。当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富裕文明的陕北与往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清涧县的历史渊源(二)

  清泉石上流,悠悠出宽州。

  风雨话春秋,人生几路遥!

  很久以前的陕北,悠扬的羌笛吹来阵阵狼烟,奔驰的骏马飞起漫天黄沙,辽远的战鼓响彻黄土高原……幸好我们家乡连绵的山岭在勤劳勇敢的乡亲们的坚守下,最终托起了“全秦要户”——她就是塞上清涧!

  清涧,古称宽州,位于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西岸,在榆林市东南部与延安市东北部的交界处,是扼守延安、关中之要地。清涧县域东西长95千米,南北宽55千米。县境内东部属于黄河流域,西部在清涧河流域,中间的大部分是无定河下游流域。无定河与清涧河在接纳了众多的山间小溪后分别注入黄河母亲。神延铁路、210国道、205省道、渭清公路穿境而过,围绕县城和242国道新修了两条宽敞便利的环城二级公路。全县总面积1881平方公里。清涧县是传统农业县、陕北革命老区县、国家吕梁片区贫困县,全县辖9镇、1个办事处和5个便民服务中心,总人口21.76万,其中农业人口18.56万。

  清涧县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活。夏商周三代,鬼方在此生息、繁衍;先秦以来,清涧因其“全秦要户”之战略要地,攻掠战伐不断,黎民百姓长期流离失所,不得安生,隶属及其名称一再改变。总之,解放之前,贫瘠的家乡确实有些“山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

  东周襄王十七年(前635)猃狁被晋文公攘居西河圁(秃尾河)洛间,史称白狄,清涧由白狄居住。

  周显王四十一年(前328)属秦。

  秦统一六国时属上郡肤施、阳周2县。

  西汉时属汉上郡、圁阴。

  莽新为方阴县。

  建安二十年(215)被羌族和匈奴占据。

  三国至西晋,匈奴与汉错居。

  魏黄初元年(220)为魏国并州所辖。

  西晋统一后,属晋国并州。

  东晋十六国时,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领地。

  义熙三年(407)匈奴酋长刘勃勃叛秦建夏,本境隶夏。

  南北朝时先后为北魏、西魏和北周所辖。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境内首设朔方县,属东夏州朔方郡。神龟元年(518)置城中县。

  西魏大统十二年(546)设绥德县(治所在今清涧县折家坪镇)。废帝元年(552)析置延陵县。

  隋代先后属雕阴郡绥德、城平、延福县。

  唐武德元年(618)属并州道绥州。贞观元年(627)属关内道。二年属延州。九年(635)境内置浑州,后浑州宽州并设宽州。

  后梁属忠义军。

  后唐隶延州彰武军。

  北宋初归陕西路,继属永兴军路。北宋至道年间,为西夏所据,县废。康定元年(1040)筑土城。庆历元年(1041)隶鄜延路。元丰七年(1084)设青涧城。元符二年(1099)隶绥德军。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青涧城升为青涧县,隶鄜延路绥德州。

  蒙太祖十六年(1221),青涧归蒙古汗国。

  元代属陕西行中书省延安路绥德州。

  明洪武二年(1369)青涧归明,隶绥德州。四年(1371)县名改为清涧。成化九年(1473)隶延绥镇榆林道。嘉靖四十一年(1562)改属延安府。

  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占领陕西,改清涧县为天波府。

  清顺治二年(1645)复称清涧县,仍属延安府。雍正三年(1725)绥德州升为直隶州,领清涧、米脂2县。

  民国1913年,清涧县属陕西省榆林道;1926年废道,为省直管县。

  1935年11月,大部地域属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陕北省所辖。1937年12月,为统一战线区所辖。1940年3月,属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1949年5月,隶属陕北行署绥德分区。1950年1月,属陕西省绥德分区所辖。1956年10月隶榆林专区。1958年12月,并入绥德县,1959年3月,清涧成为中心乡,仍隶榆林专区绥德县。1961年,恢复清涧县,属榆林地区行政公署管辖。2002年,榆林地区改为榆林市,清涧属榆林市辖县。

  黄土高坡——我们的家乡历来干旱缺水,乡亲们一直向往甜美的“清涧”。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范仲俺推行修固边城、精练士卒、招抚等相应的戎边措施。修固边城就是在宋夏交界的前沿阵地修筑寨堡,建立军事据点。范仲俺的部下种世衡建议,在延州东北二百里古宽州的故垒上筑城。这里地处要冲,右可屏障延州,左可得到山西的粮食,北可以进图银、夏二州。范仲俺采纳了这个意见,派种世衡率兵前去修筑,夏兵来争,种世衡就一边作战一边抢修。城内缺乏水源,他出重金奖励凿井,终于从地下150尺处冒出了清泉,于是取名为青涧城——清涧县自此成名。

  “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们打江山……”

  清涧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的土地是我们幸福的源泉。

  1927年10月爆发了震惊全国的清涧起义,清涧起义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因为清涧起义不仅打响了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武装起义的第一枪,最主要的是这一行动预示着以清涧儿女为代表的劳苦大众的觉醒。

  1935—1947年,毛主席在陕北革命圣地——延安战斗生活了13年,在陕北期间,伟人在清涧先后战斗生活了27个昼夜。在民主革命和新民主革命时期,清涧县有1486人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烈士人数居全国第二。全县有老红军400余人,全国有清涧籍省军级干部60余人。袁家沟一个小山村就先后走出4位省委书记、8位副省级、28位地师级和130多位县团级领导干部,被人誉为“神奇的袁家沟”。

  清涧县的胜迹遗址遍布全境,陶器、铜器和汉画像石时有出土,商城遗址与商代青铜器闻名遐迩,宋元瓷器颇具特色。清涧起义、土地革命以及党中央、毛泽东在此战斗生活留下了丰富的革命文物。清涧县共发现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石刻以及其他古迹328处,革命旧址22处。清涧县拥有李家崖鬼方都城遗址、刘家川仰韶文化遗址、老庄里龙山文化遗址、王家崖古将台、各个朝代古墓群,石台寺魁星楼、大佛寺、白草寺、东山寺等古寺观建筑,盘石岔万佛洞、倒吊柳白乃贞故居、笔架山生态公园、河口风光、王宿里民俗文化村、桃岭山古文冠果以及商代青铜器、汉画像石等数不胜数的名胜和文物。

  历史上,长期苦难的清涧人民一路风雨兼程,直至新中国成立,新生活终于让我们走向了幸福的天地。

  清涧县的现代化建设(三)

  回顾解放前的清涧县,虽说父老乡亲们一直愤愤不平“清光绪年间翰林王培芬之流羞辱嘲笑我们陕北的《七笔勾》”,但那时候的家乡确实贫穷落后,满目荒凉。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清涧县的发展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今日,清涧县的发展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不曾忘记却想不起!

  旧貌换新颜,越来越年轻。

  新城新气象,新路新桥梁。

  新绿新广场,新生新理想。

  新建新农村,新修新天地。

  从前,清涧县也是“穷陕北”里的一员。是的,确切地说在改革之前,清涧县发展缓慢,一直比较穷困。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95年之后,清涧县的发展步伐日益加快,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直至现在,家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耳目一新。

  1995年以前,清涧县城街道路面窄小,设施陈旧,路灯昏暗不明;横跨清涧河上的大桥寥寥无几(1座年久失修的主城区大桥,2座低矮的过水桥);全县楼宇屈指可数;县城几乎没有绿化,环境卫生很差,整体显得混乱不堪。从县城到乡村的土路颠簸不平,乡村还是从前的旧模样。

  今天,清涧县的城市建设飞速发展,高楼林立,沿城而过的清涧河上桥梁密集(10座宽敞的双行道大桥),顺着清涧河沿210国道的城市高架桥一线排列(4座高架桥),宽阔且平坦的柏油路四通八达,绿化的道路上和广场上的花坛里到处都是各种花草树木,五彩缤纷的鲜花不时散发出清新的花香,幸福的人们在这里休闲娱乐、游玩散步,靓丽的街道像洗漱过一样。尤其晚上,路灯明亮,霓虹闪烁,仿佛人间仙境。

  今天,清涧人民的住房——现代化的楼房既宽敞明亮又美观大方,不再是以前那破旧的房子。进入楼房内,你会惊讶于面前的一切,清晰的窗户,漂亮的墙壁,新潮的家具,现代化的家电,居民用先进的天然气取暖、做饭……所有的饮食起居既方便又快捷,不再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就像是一种乐趣。

  自古以来,清涧城因清涧河沿城而过,才显得生机勃勃、秀丽动人。清清的河水不仅给清涧人民提供了生产和生活用水,主要是为城市增添了不少灵气与活力。

  昔日流经清涧城之清涧河两岸黄土裸露,垃圾遍地。今天,长长的河堤上绿树成荫并搭配了亭台楼阁和创意雕塑,新建了休闲栈道、广场景观,河上加修了三座橡胶景观坝,在橡胶坝东侧,长长的观景平台沿河而建。漫步在清涧河两岸的滨河大道上,整个清涧城面貌焕然一新,全新的清涧河骤然成为家乡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清涧河两岸的河堤护栏墙全部用石刻石雕进行装饰美化,整体显得美观大方、整洁气派,既充分展示了“石板之乡”的魅力,又在石板上记载了清涧县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和家乡的改革成就。

  清涧河的治理,集河堤、河道、道路景观、防洪为一体;融绿化、广场建筑、历史文化、园林文化为一体;推动清涧城实现水清、地绿、路畅、灯亮、惠民、城美的目标。崭新的清涧河堤及其附属设施既是清涧人民游憩、观赏、休闲、晨练的好去处,也是人们进行爱国、爱家、爱清涧的文化教育和环境绿化意识教育的重要基地,正成为家乡人民的休闲娱乐中心,全面提升了清涧人民的幸福指数和健康指数。

  清涧河水清了,岸绿了。

  阳春三月,清涧河两岸乔木吐绿,柳色青青。每当微风吹拂,河水泛起层层涟漪……放眼清涧河城区段两岸,繁花绿树交相辉映,亭台楼阁静立其中,河道综合治理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蜿蜒流淌的碧水为古城宽州增添了水的秀丽韵致。

  今天的清涧与1995年之前相比,真的不可同日而语。不仅县城,就是乡村也是村村通公路,家家自来水,生活电气化,卫生标准化,医疗和养老保险化,正在走向信息化。

  去田野,大部分的农民不再是“面向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新型农业的发展使农民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使他们有机会去工厂上班,去市场做生意,现在农民已经是工人和农民的结合。

  家乡的变化确实很大,私家车、手机及微信支付宝等新事物基本普及,老年人也像年轻人一样潇洒自如、载歌载舞,简直就像小时候童话里的故事——让人不敢想象。

  所有让人眷恋的不舍,都源于爱的自然纯粹。像母亲,如家乡……

  因为热爱家乡,所以很多前辈讴歌陕北高原之美,赞美黄土地以及生活于此的父老乡亲,进而表达自己对这一方热土的眷顾,就像我们引以为豪的亲人——路遥先生一样。是的,没人不爱自己的家乡。即使她贫瘠、落后,也永远是我们生活的源头和爱的归宿。

  在历史悠久、地大物博、钟灵毓秀的大陕北里面,清涧县就像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里描述的一样平凡。但正是这平凡的世界造就了我们路遥不平凡的一生;正是这平凡的生活展示了黄土高原的博大精深。我们热爱清涧,不仅因为她是养育我们成长的家乡,更因为那份时刻让人魂牵梦萦的厚重的“沧桑”。

  清涧县的文化旅游(四)

  近年来,清涧县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大县。

  在大革命的峥嵘岁月,清涧人民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尽显家乡儿女的英雄气概,红色的土地洒满了无数革命先烈的热血。无论怎样,老区人民始终满怀希冀、不畏艰辛,哪怕路途再遥远,我们的奋斗精神永不磨灭。

  清涧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城西北的牛家湾村,占地10余亩,1990年底纪念馆竣工,由时任国家副主席王震题词。

  白明善烈士陵墓:位于高杰村西南枣树坪,占地0.36亩,1985年10月落成。内有墓碑及习仲勋、刘澜涛、马文瑞、白如冰、白栋材、赵仓壁等题词。

  袁家沟村:位于清涧县城东55公里,东临黄河,西近无定河。1936年2月,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东征,伟人在袁家沟村度过了十六个昼夜,发表了著名的抗日《东征宣言》。期间,在大雪纷飞的一天,毛主席登上了袁家沟村旁的高家洼塬,领袖登高望远,白茫茫的大雪覆盖了陕北高原,望着白雪皑皑的世界,毛主席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他在袁家沟村民白育才的窑洞内的一张小炕桌上,挥笔为壮丽山川和风云人物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伟人的足迹,开天辟地,怎能不使亿万大众铭记?

  枣林则沟会址:位于清涧县城北25公里处的石嘴驿镇枣林则沟村。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率领中央机关踏上转战陕北的征途,于3月29日晚,在清涧县枣林则沟村召开了中共中央会议即“枣林则沟会议”,会议根据形势的需要,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央机关组成前敌委员会,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晋西北或其他适当地方开展中央委托的工作,是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政治会议。

  路遥纪念馆:位于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村,与路遥的故居隔210国道相望。纪念馆真实地诠释了路遥的创作历程,记录了路遥在困难岁月里的艰辛生活以及先生在各个时期的奋斗经历。是的,我们的路遥确实“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他那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创作精神及其作品史诗般的厚重品格独具魅力,感人至深,激励后人不畏艰难、不惧将来、积极进取、勇于奉献、敢于担当。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和《人生》等作品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深深地打动了亿万读者的心。路遥先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他时刻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他的奋斗精神和博爱之心无疑是家乡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清涧县不仅有众多历史遗迹、革命圣迹和人文景观,而且还有黄土高坡的自然风貌和晋陕大峡谷及无定河下游的壮丽山川。

  王宿里民俗文化村:地处无定河与黄河交汇处,位于县城东45公里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文化沉淀源远流长。王宿里村集自然田园风光、黄土文化、历史传说、民俗文化为一体,是枣乡风景与无定河风情的奇妙组合。

  黄河太极湾:位于清涧县城东四十五公里处的玉家河镇赵家畔村东南角。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得黄河在这里转了一个360度的大弯,远眺其景甚为壮观,弯形圆满,东西连接,宛如葫芦状,与此两面流线型对称,入弯处至出弯处水流距离达8000米左右,入出弯最窄处仅为700米左右,最宽处约为1700米,最高处与水面垂直距离约196米,悬崖高耸,气势非凡。

  笔架远眺:笔架山紧挨清涧城西,中间就是秀丽的清涧河。笔架山巍峨峻峭,因状似笔架而得名。据清康熙十年重修天门碑记:“延郡名山,在我邑为多,而见载之者甚鲜。惟邑西之笔架山,列诸皇舆考为仅见,云有峰且高,有巅且峻。”笔架山又称汉元山,这是清涧人民为纪念因解放清涧而牺牲的储汉元团长及众多的解放军指战员而命名的。

  笔架山灵秀峻拔,纵贯南北,山高路陡,松柏密集参天,是清涧县城的一道天然屏障。山南脚下,建有石牌楼和仿古宽州阁,拾级而上,路的东西两边青松苍郁,翠柏葱茏,一片繁茂的景象。民主革命先驱惠又光的陵园就建在山腰中间。

  靠近山巅处,矗立着一座人民烈士纪念碑,碑下方是革命烈士黄锦绣、白雪山、储汉元之墓。笔架山人民烈士纪念碑高7米,碑上镌刻着许光达将军的题词:“为党为人民而牺牲永垂不朽”;还刻有60多位连级以上为国捐躯的烈士姓名;并记载了西北野战军转战陕北的艰难战斗历程,纪念碑和烈士墓后来进行了修缮改造,使其更加庄严肃穆。另外,笔架山还建有对越自卫反击战牺牲的师勇军烈士纪念碑。2011年,清涧县把民主革命先驱惠又光陵园迁建笔架山;陵园牌楼正面刻有蒋介石、于右任等当年国民政府修建惠又光纪念堂时的题词,从而丰富和充实了笔架山的人文内涵。清涧县各个时期的英烈追求光明的革命历程和为民造福的爱国行动,是家乡不可多得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激励着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奋力前行。

  笔架山的顶部是错落有致的庙宇,庙宇侧旁建有供游人憩息的亭台石凳及其他人文景观。站在笔架山巅,清涧县城一览无余,清涧河犹如一条玉带一样从山脚下绕县城缓缓流淌。放眼望去,笔架山与清涧河及清涧城三位一体,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笔架山之后山处是一座新建的高耸入云的仿古红塔——英烈塔,格外引人注目。红塔是笔架山的标志性景观,是清涧人民勇往直前的革命象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清涧县共7.9万余人就有2万多人投入革命洪流,他们前赴后继,英勇战斗,为祖国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牺牲的烈士达1486人,烈士人数居全国县级第二。为继承先烈遗志,使清涧人民的革命精神始终焕发出时代光彩,2005年,一座九层31米高的红塔在笔架山建成,塔的底层墙面上记载着清涧县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建国后英勇献身的烈士英名,镌刻着毛泽东的不朽词章《沁园春·雪》,镶嵌着巨幅“清涧起义”和“解放清涧”的石刻浮雕,展示了清涧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促使全县人民在革命精神的指引下奋勇拼搏。

  巍巍笔架山,在传统的清涧人心中是神山,每年农历三月三的庙会,人声鼎沸,盛况空前。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使笔架山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厚重的历史使登山的游客深感笔架山的神奇和中华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层楼叠榭、宏伟壮观的建筑凝聚了清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近年来,清涧县精心打造笔架山生态文化园,项目总规划面积为两万多亩,分三年建设完工。使笔架山未来形成沟壑见缝插绿、坡道处处留绿、一山一景的效果。目前,已栽植油松、侧柏、山桃、火炬、樟子松等苗木十余万株,新建了六个林果红枣旅游采摘园。2014年3月,清涧县在笔架山启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文化广场建设,占地面积约25亩。同时,清涧县决定将烈士陵园迁建笔架山,现在各项前期筹备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随着笔架山新建项目的全部展开,将为笔架山载负的革命精神、道教文化、生态文化和石板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另外,清涧县的旅游景点还有关帝庙、石台寺魁星楼、清涧公园、枣都大桥、鱼儿峁、传说中的唐王寨、上坪黄河母亲、北国风光景区、商城遗址和东风水电站等。清涧县以上这些极具地方色彩的旅游胜地,特别值得远方的客人参观游览。

  清涧自古英才辈出。

  在古代,武有: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隋末农民起义领袖刘迦论,唐代农民起义首领白铁余,南宋抗金民族英雄李显忠,明末义军首领赵胜、惠登相、拓养坤等。文有:明正统九年中举的郝志义,明万历七年进第进士的郝名宦,明嘉靖三十四年中举的惠之翰及其名扬家乡的孙子惠世扬,明崇祯三年中举的白慧元,清顺治初授翰林院检讨的白乃贞等等。

  近现代,清涧县更是名人云集。有陕西民主革命先行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惠师温(字又光)、呼延震东等;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白雪山、白明善、惠中权、白如冰、白栋才等;有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外号“气死牛”的郝树才等;有改革开放40年杰出贡献人物——著名作家路遥等;其他各行业的优秀人才更是数不胜数。

  当今,清涧县名人荟萃,是陕西省知名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近年来,随着崔苗、王建宁、苏文、王春艳和李媛芳等优秀的清涧民间艺人纷纷走上“星光大道”,清涧县的民间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古老的“信天游”之陕北民歌在清涧县乃至整个大西北越来越焕发出青春活力,唱响全中国!走向全世界!

  清涧道情历史悠久,闻名遐迩,根植于民间,内涵丰富,表现力强,独具地方文化特色,是陕北地区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反应了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之心声。闻名陕西的清涧籍的白明理老先生,是陕北道情优秀的代表,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清涧县是陕西省2004年命名的“道情之乡”。清涧道情在陕北地区一直以广场艺术的形式流传于汉族民间,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解放初,由清涧道情改编而成的《翻身道情》唱出了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豪迈之情。

  清涧县的民间剪纸,也以民间艺术的形式在本县得到踵事增华。

  民间剪纸,在陕北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文化艺术,清涧人民很好地继承了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些年过半百的老大娘和纯朴俊秀的小姑娘,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弯曲自然、运转灵活地在纸上镂空剪刻成花样,装点着自己的平凡岁月。新春之际,窗户上那色彩纷呈的窗花和各色图案,那迎风飘动的门笺,那碗橱、粮囤、畜栏等处寓意吉祥的各色纸花,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不少。在旧时的农村里,人们常常把剪纸技艺高低作为品评媳妇灵巧或笨拙的标志,农村妇女自然成了剪纸工艺的民俗传承人。剪纸是民俗活动的重要一项,丰富的民俗则为剪纸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创作的广阔天地。民间剪纸与各地风俗习惯密切结合,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质,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举凡岁时节令、居住、服饰、诞生成年、婚葬、寿筵,都在剪纸中得到了反映。

  清涧县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早在2012年就荣获了“中国十佳最具投资潜力文化旅游县”称号。随着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县成功建成太极圣境、路遥书苑和北国风光3个3a级景区。目前,清涧正在深入打造以黄河、无定河“两河”文化带与北国风光为重点的“东线一日游”和以路遥文化观光体验带与驿站文化为重点的“西线一日游”两条旅游线路。2018年全县游客达200万人次。

  清涧县的特色产业(五)

  清涧县是传统的山区农业县,尽管现代农业产业有所发展,但总体经济比较落后,社会各项事业相比榆林市其他资源富集县区也相对滞后。请相信,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像路遥一样努力奋斗,家乡的发展就会逐步壮大,迎头赶上。到那时,相信清涧全县的父老乡亲都能过上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

  清涧县的特产不少,是闻名遐迩的“红枣之乡、粉条之乡和石板之乡”。清涧的红枣和粉条远销省内外,享誉全国。清涧的石板也以石刻和石雕的形式已经产业化。

  清涧红枣为世界红枣原产中心之一,植枣历史3000年以上,有6个品种群17个品种,栽培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一,1995年就被国家农业部等六部委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清涧红枣个大、肉厚、丝长、味美,营养颇为丰富。清涧县现有红枣面积50余万亩,年均增长20%,正常年份产值达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当前,清涧红枣加工精细化,销售网络化,产销两旺,保持了工业产品的主体地位,红枣产业龙头作用愈加突出,红枣加工位居榆林市第一,在国内外市场极为抢手。

  清涧粉条加工历史悠久,久负盛名。清涧粉条晶莹剔透,口味地道、独特,口感好,吃法多样,畅销西安、山西、宁夏、甘肃等十多个省市。清涧粉条同清涧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结下了不解之缘,粉条加工业已成为清涧县的主导产业之一,年加工粉条产品达3万多砘,产值上亿元,粉条产业在促进清涧县经济快速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清涧人民亲切地誉为“吉祥三宝(红枣、粉条、石板)”之一。每年的冬闲季节,清涧县大多数农户都会挑选最好的洋芋磨碎滤制成粉芡,加工成有圆有扁、有粗有细的粉条,村村落落一挂一挂银丝般的粉条晾晒织成一片雪白色的世界,构成清涧农村冬天特有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清涧家家有粉条,人人都爱吃,用粉条炒、炖、蒸、烩等吃法,是清涧人的拿手好戏,形成了以粉条为原料的众多的炒菜和小吃,诸如羊肉粉汤、肉炒粉、猪肉炖粉条、凉拌粉条、三鲜烩粉等等。

  清涧石板自古闻名于世,早已成为本县的主导产业之一。清涧河谷深切,基岩裸露,石材资源极为丰富。沿黄河、无定河和清涧河流域硬石覆盖约58平方公里,平均厚度10米,贮量约5.8亿方。清涧石板形成于中生代的水岩在漫长的地质构造中,凹陷和抬升多次交替,一层层像书页一样的清涧石板呈现岩头,得天独厚,为县内一宝。因其表面平整,色泽青蓝,薄厚均匀,机构细腻,质地坚硬,类型繁多,无放射,无污染,倍受世人青睐。

  清涧的名优小吃很多,除了陕北大地皆有的油糕、黄馍馍等传统的“年茶饭”外,最具地方特色的就数荞麦煎饼、白面烙饼、大软米黄煎、红枣果馅、韭盒等等。

  清涧县的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2017年底,途径清涧县东部乡镇的陕西省沿黄公路竣工;2018年,途径清涧城区的绥德至延川高速公路开工修建,同年,清涧至子长高速公路开工修建;途径清涧城郊的延榆高速铁路拟于2019年12月开工建设。我们深信,随着清涧县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家乡的发展会日益加快,老区人民的生活也会与时俱进、越来越好!

  不细看,“其貌不扬”的陕北高原总给人一种空旷无垠、沟壑密集、风起尘扬的感觉。正因为如此,不少人只知其苍凉,不识其厚实。假如就此别过,不再问津那些独具地方特色的壮丽风景,不再回顾那些淳朴厚道的父老乡亲以及他们辉煌的历史,不再留恋这块红色的土地——也是醉了!因为这里还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还有河流、山川、生灵、窑洞以及其他诸如民歌、传说、胜迹遗址等伴随着热爱家乡的人们活跃在黄土高原的博大的胸怀里。

  今天的清涧,正走在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快速发展的道路上。为了明天更美好,朝气蓬勃的清涧儿女正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乡的建设增光添彩。祝愿家乡亲人都能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清涧,可爱的家乡!清清的涧水藏不住我们深深的爱恋;厚重的黄土永远是你踏实的理由。

  朋友们,请到清涧来做客,热情好客的清涧人民热烈欢迎远方的朋友到黄土高坡参观游览!淳朴的乡亲们随时恭候您的大驾光临!好吧!就让我带你们去游览我们大美的家乡:看那布满黄土高坡的高低起伏、参差不齐的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古老窑洞和满山遍野的大红枣;看那壮丽的晋陕大峡谷以及黄河母亲的迷人“神情”,看那黄河上劈波斩浪的勇敢水手在波涛汹涌的激流中拼搏,听那船工们吼声震天的号子声和众人的喝彩声;看那《沁园春·雪》的诞生地并去追寻伟人的足迹;看那气势磅礴的《平凡的世界》的源头——路遥故里和令人叹惜的路遥先生的纪念馆,倾听“高加林”当年动人心弦的人生历程以及负心的他与我们美丽动人、勤劳善良的“巧珍”的凄然爱情,聆听“少安和少平”兄弟俩在平凡的世界里艰辛的奋斗经历;看那锣鼓喧天、气势如虹、震撼人心的陕北大秧歌;再听听令人如醉如痴的陕北民歌和清涧道情……

  朋友们,请到路遥故里来——

  大美清涧欢迎您!

  作者简介:党虎虎,男,汉族,生于1974年5月,陕西省清涧县人,就职于陕西省清涧县委编制办,文学爱好者。


必看

关于德扑圈下载链接 广告服务 招聘信息 德扑圈下载链接的友情链接 法律声明 隐私保护 产品服务 联系德扑圈下载链接 人员查询 在线排版
网站地图